第1章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林晓凡站在曼哈顿上东区的豪华公寓里,望着窗外哈德逊河上的落日。

六月的纽约,暮色渐沉,远处的摩天大楼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光。

她手中握着一杯红酒,酒杯上印着《华彩》杂志标志性的金色徽章——一朵绽放的牡丹花。

三天前,她刚刚参加完祖母沈如意的葬礼。

作为全球知名时尚杂志《华彩》的创始人,沈如意的葬礼成了一场国际时尚界的盛事。

从巴黎飞来的设计师,从米兰赶到的超模,以及来自东京、首尔、上海的时尚界大亨,全都挤在纽约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里,送这位传奇女性最后一程。

林晓凡叹了口气,放下酒杯。

祖母一生低调,却在死后获得如此轰动的告别,这讽刺几乎让她想笑。

然而笑意还未浮现,泪水却已模糊了视线。

八十七岁的沈如意走得很安详,医生说她是在睡梦中离开的,没有痛苦。

但这并不能减轻林晓凡的悲伤——她与祖母之间,有太多话还没来得及说。

"小姐,董事会的文件已经整理好了。

"管家刘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打断了她的思绪。

林晓凡转过身,看到这位服侍了沈家三十多年的老人站在客厅中央,手里捧着一叠文件。

刘伯已经七十多岁了,却依然坚持穿着一丝不苟的黑色西装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。

"谢谢您,刘伯。

"林晓凡接过文件,"您也该休息了,这几天辛苦您了。

"刘伯摇摇头:"老夫人生前嘱咐过,要我照顾好您。

明天就是董事会正式宣布您接任《华彩》CEO的日子,您需要养精蓄锐。

"林晓凡勉强笑了笑。

明天,她将正式接手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时尚帝国。

三十二岁的她,将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媒体集团CEO之一。

《华彩》现在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,而是一个横跨杂志出版、数字媒体、时尚教育、品牌授权的庞大商业帝国,在全球拥有超过五千名员工。

"对了,"刘伯补充道,"还有一件事,老夫人生前交代,等葬礼结束后,要把她书房里的私人物品交给您。

我已经把东西都放在了书房的桌子上。

"林晓凡微微一怔:"祖母的私人物品?具体是什么?""我不清楚,老夫人只说您自己看了就会明白。

"刘伯鞠了一躬,"如果没有其他事情,我先去准备晚餐了。

"林晓凡点点头,目送刘伯离开。

她拿起红酒杯又啜了一口,眼神不自觉地飘向公寓另一端的书房。

那个房间是沈如意的私人领地,即使是林晓凡,生前也很少被允许进入。

几分钟后,林晓凡站在了书房门前。

她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那扇厚重的胡桃木门。

书房里的灯光自动亮起,温暖的黄光照亮了整个空间。

这是一间典型的美式书房,四周墙壁都是从地板直达天花板的实木书架,摆满了各种精装书籍。

正中央是一张巨大的办公桌,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个棕色的皮箱和几个文件夹。

林晓凡走到办公桌前,看到桌上还放着祖母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——1963年《华彩》创刊号的封面照。

照片上,一位年轻的华裔模特身着旗袍,站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灯下,微笑着回望镜头。

那是二十五岁的沈如意,年轻得让现在的林晓凡几乎认不出来。

她轻轻抚摸着照片,然后将注意力转向了那个皮箱。

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旅行箱,棕色的牛皮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斑驳,金属搭扣上还刻着沈如意的英文名缩写"R.S."。

林晓凡小心翼翼地打开搭扣,掀起箱盖。

箱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几样物品:一台老式徕卡相机,几本发黄的笔记本,一叠用丝带捆绑的信件,还有一个小小的红木匣子。

她首先拿起了那台相机。

这是一台1950年代的徕卡M3,保存得出奇完好。

林晓凡对摄影略知一二,知道这款相机在当时是顶级摄影师的选择。

她轻轻按下快门,却发现相机里还有胶卷。

"奇怪,祖母为什么会留着一卷没有冲洗的胶卷?"她自言自语道,把相机放到一旁,准备改日送去冲洗。

接下来,她拿起了那几本笔记本中最上面的一本。

这是一本黑色封皮的硬面笔记本,看起来有些年头了,但保存得很好。

封面上用金色墨水写着"编辑日记 1963-1965"几个字。

林晓凡心跳加速,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一页。

扉页上,是祖母熟悉的娟秀字迹:"给未来的继承者: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,我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《华彩》是我一生的骄傲,也是我最大的秘密。

这些日记记录了真相,一个我从未向任何人完整讲述过的真相。

阅读它们,你将明白《华彩》诞生的真正原因,也将理解我这一生所做的每一个决定。

但请记住:真相有时比谎言更具破坏力。

一旦你开始阅读,就别无选择,必须走到终点。

——沈如意 2023年4月1日"林晓凡的手微微颤抖。

她从未想过祖母会留下这样一份遗物,更没想到《华彩》的创办竟然另有隐情。

在她的认知中,祖母创办《华彩》是为了打破西方时尚界对亚洲女性的刻板印象,这个故事已经被讲述了无数次,成为《华彩》品牌故事的核心。

她翻到下一页,开始阅读祖母六十年前的第一篇日记。

"1963年6月15日,纽约今天,我终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。

海关官员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我的签证,问我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来纽约做什么。

我告诉他,我来这里创办一本时尚杂志。

他笑了,那种不屑的、轻蔑的笑容,我已经习惯了。

但他不知道,我的行李箱里除了衣物和那台徕卡相机,还藏着一个更重要的东西——一张照片,一个名字,和一个我发誓要完成的使命。

《华彩》杂志将成为我的幌子,我真正的目的是寻找那个在战争中失踪的女孩——松本樱子。

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,但我欠她的家人太多。

如果没有松本先生,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。

今天我住进了唐人街的一家廉价旅馆,明天就要开始在金兰餐厅打工。

老板娘陈妈答应了我,只要我每天工作十小时,就可以在餐厅后面的小房间住下。

工资不高,但足够我维持基本生活,同时为《华彩》攒第一笔启动资金。

我不敢相信我真的来到了纽约。

每当我想起香港的家人,想起他们不解的眼神,我就感到一阵刺痛。

他们永远不会明白,为什么一个女孩要放弃安稳的生活,只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。

但有些债,必须亲手偿还。

晚安,纽约。

明天是新的一天。

——如意"林晓凡震惊地盯着日记本。

松本樱子?一个日本名字?祖母来美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日本女孩?这与她所知道的家族历史完全不符。

在林晓凡的认知中,祖母的家人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遭受了巨大苦难,祖母对日本人应该怀有的是刻骨铭心的仇恨才对。

她快速翻到下一页,继续阅读。

"1963年6月20日,纽约在金兰餐厅工作的第五天,我的手已经长满了水泡。

每天洗碗、拖地、擦桌子,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十点。

但我不能抱怨,至少我有一个安身之所。

今天,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了餐厅——黄安娜。

她是陈妈的侄女,刚从旧金山艺术学院毕业,来纽约寻找机会。

当她听说我想创办一本时尚杂志时,她的眼睛亮了起来。

她说她学的是服装设计,梦想成为一名设计师,但没有人愿意给一个中国女孩机会。

我们聊了很久,一直到餐厅打烊。

黄安娜的热情让我感染,她的才华也让我印象深刻。

她带来了一些自己的设计草图,那些融合了东方元素的现代服装,简直令人惊艳。

我告诉她,如果《华彩》创刊成功,我一定会刊登她的作品。

然而,当谈话转向我来纽约的真正目的时,我犹豫了。

我还不能信任任何人,即使是像黄安娜这样热情的同胞。

寻找松本樱子的事情,必须保密。

至少现在必须如此。

但黄安娜确实给了我一个有用的信息。

她说在第五大道有一家叫'东方瑰宝'的古董店,老板是一位日本人,在战前就来到了美国。

也许他能提供一些线索?明天休息日,我打算去碰碰运气。

今晚睡前,我又看了一遍那张照片。

照片上的松本樱子穿着和服,站在樱花树下微笑。

那是1937年拍摄的,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个春天。

照片背面写着:'永远的友谊,永远的承诺。

'如果你还活着,樱子,我一定会找到你。

——如意"读到这里,林晓凡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,在书房里来回踱步。

祖母的日记颠覆了她对家族历史的所有认知。

她一直以为祖母来纽约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时尚梦想,却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寻人的使命。

更令人困惑的是,祖母为什么要寻找一个日本女孩?二战期间,日军占领香港,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,这是林晓凡从小就知道的历史。

祖母的家人也在那段时期失去了很多,按理说,祖母应该对日本人怀有仇恨才对。

林晓凡回到办公桌前,翻找皮箱里的其他物品,希望能找到那张日记中提到的照片。

她小心地打开那个红木匣子,里面果然有一叠泛黄的老照片。

最上面的一张正是日记中描述的那张:一位穿着和服的年轻日本女子,站在樱花树下微笑。

照片保存得很好,女孩明亮的眼睛似乎穿越时空,直视着林晓凡。

她翻到照片背面,果然看到了一行褪色的钢笔字:"永远的友谊,永远的承诺。

樱子 1937年4月"林晓凡的手指轻轻抚过这行字迹,突然,她注意到照片角落有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记号。

她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仔细查看,发现那是一个微小的数字:"1/7"。

"这是一组照片的第一张?"林晓凡自言自语,继续翻看红木匣中的其他照片。

接下来的几张照片显示了不同场景:樱子和一个年轻中国女孩可能是年轻时的沈如意?在香港的街头;樱子弹钢琴,年轻的沈如意站在旁边;两个女孩在海边嬉戏......每张照片背面都有类似的编号,从1/7到6/7。

但令林晓凡困惑的是,第7张照片不见了。

她又回到日记本,继续往后翻,希望能找到关于这些照片的更多信息。

然而,接下来的几页却被整齐地撕掉了,只留下靠近装订线的细小纸屑。

"为什么祖母要撕掉这几页?"林晓凡皱起眉头,"她到底想隐藏什么?"突然,她的手机响了,屏幕上显示着"克莱尔·王"的名字。

作为《华彩》的现任主编,克莱尔是林晓凡接手杂志帝国后最重要的合作伙伴。

林晓凡犹豫了一下,还是接起了电话:"克莱尔,有什么事吗?""晓凡,我在楼下。

"克莱尔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急促,"我必须马上见你。

有人刚刚出价五亿美元,要收购《华彩》的控股权。

""什么?"林晓凡惊讶地站起来,"我们不是上市公司,《华彩》的所有权在我手里,没人能强行收购。

""对方说他们手里有一些关于《华彩》创办初期的'特殊材料',如果你不同意出售,他们就会公开这些材料。

"克莱尔的声音降低了,"他们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名字——松本樱子。

"林晓凡感到一阵眩晕,手中的日记本差点掉落。

她看了一眼桌上的照片,又看了看手中的日记本,心跳加速。

"让保安放你上来。

"她最终说道,挂断了电话。

林晓凡站在窗前,望着纽约的夜景,思绪万千。

祖母的秘密,一个失踪的日本女孩,神秘的收购方,以及那本残缺的日记...所有这些碎片似乎正在拼凑成一个她从未想象过的真相。

而这个真相,可能将彻底改变她对祖母、对《华彩》,甚至对自己身世的认知。

门铃响了。

林晓凡深吸一口气,转身走向客厅。

在打开门之前,她回头看了一眼书房里那个打开的皮箱和散落的照片。

无论真相是什么,她已经别无选择,必须面对它。